“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高翔指出,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性能、成本和安全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而固态电池技术将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所在。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11月11日讯(肖何 江苏苏州 图文直播)11月11-13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本届论坛以“求新应变 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为主题,汇聚了500+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代表。与会嘉宾通过多维度思想交锋与前沿洞察分享,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推动价值对话与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擘画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11日上午,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高翔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创新竞速—固态电池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与实践挑战 》的主题演讲,分享了锂电池发展的挑战与破局、太蓝固态电池的差异化技术创新、太蓝Safe+固态电池产品解决方案等,电池网摘选了其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高翔指出,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性能、成本和安全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而固态电池技术将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所在。
面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高翔进一步介绍了太蓝新能源在固态电池赛道的差异化技术创新路径。
太蓝首创ISFD技术,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创新,破解固-固界面难题。其中,材料端,公司自主研发高导锂氧聚复合材料和界面柔性层材料,实现了高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高速离子输运性能;工艺端,公司采用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技术和界面柔化技术,不仅改善了界面物理接触,缓解了界面应力释放, 降低内阻,还大幅度的提高了电解质界面化学稳定性。
高翔称,太蓝新能源基于ISFD技术所生产的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大幅度的提高的同时,能够针对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具体需求,进一步叠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性能提升,并且该技术还兼容半/全固态,支持大规模量产。
在此基础上,太蓝新能源创新性推出“减材制造”理念,颠覆性地提出4-3-2-1技术路线,依次减掉锂电四大主材中的隔膜、电解液、负极,以此来实现全固态化的本征安全,明晰了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路径。
从当前来看,太蓝新能源成功实现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高翔指出:“无隔膜技术加持本征安全,固态电池安全指标跨越进阶。”
论坛现场,高翔用数据和测试视频展示了太蓝新能源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的性能优势:
液态电池在挤压变形量超过30%后,功能失效并迅速熄火燃烧,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在挤压变形量超过60%,并保持10分钟后未发生起火和爆炸,提升了国标要求15%的3倍;
液态电池在过充到6.3V后,内部温度迅速攀升,壳体急剧膨胀,发生冒烟和起火,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在过充到19V后,仅发生形变,依然保持稳定,同样做到了4倍于国标要求(4.62V);
液态电池在150℃的热箱中放置15分钟后发生起火和爆炸,安全风险隐患骤增,无隔膜半固态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电池在200摄氏度热箱中放置30分钟后,始终状况稳定,无惧高温。
“安全并不是一个显性性能,但是安全是一个不可以妥协的性能,这也是我们从始至终努力的方向。”高翔进一步介绍,在安全基础上,太蓝新能源还推出了“Safe+”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性的技术策略,在实现电池本质安全跃升的同时,一举攻克了困扰行业的“里程焦虑”和“成本控制”两大痛点,并形成了覆盖多元化场景的产品矩阵:
针对低空经济,太蓝新能源还推出高功率系列,可为eVTOL、无人机等提供10C的高倍率放电;面向机器人,公司开发了高比能全固态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达500Wh/kg;在-35℃的严寒环境下,公司超低温电池容量保持率仍可达85%;聚焦储能市场,公司长循环系列新产品可实现12000次循环,支持储能系统持续运行20年。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